关于西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政策执行失范严重影响学生权益的反映与质疑 事由概述: 西华大学教育学院自2024年至2025年上半年,学位申请始终遵循“一年两次,上下半年各一次”的稳定节奏。然而2025年下半年,学院将原定8月启动的学位申请提前改为“论文指导工作”,无形中推迟了整个学位授予流程。尽管学院称此举旨在“提高通过率”,但对已按原计划完成毕业论文、甚至自费聘请指导老师并支付900元指导费的学生而言,政策突变无异面临重复付费撰写“学位论文”的风险。 学生表示,在多次与学院及助学点沟通并投诉后,曾获得学院负责人明确答复:可直接提交已完成的毕业论文,仅是无法通过学院系统提交,需线下提交至助学点。然而,当学生在规定期限内(9月10日前)将论文打包发送给助学点,并得到对方“已经提交”的确认回复后,事态却急转直下。半个月后,助学点突然改口,声称“要自己在学院官网提交”,并质问学生“通知你没看?”。而当学生转向学院求证时,学院方面的回应则更为冷漠:“我不知道谁联系你的”、“按照通知要求来”、“不清楚谁给你说的”。一句“你不管别人怎么说,就问你看没看通知”“谁没给提交你找谁“。并非没有记得提交时间,在规定时间内提交包括多次提交,说明我是看过通知的。但前后口吻和通知不一才是关键。 助学点此前曾回复“不是等通知,就是已经提交”,其传达的信息与学院负责人的前期答复相矛盾,加之其确认“已经提交”的表述,均误导学生认为论文应通过助学点代为提交,而未明确告知需自行在平台完成申请。助学点在关键问题上表述含糊、极不严谨,待提交期限过后却颠倒是非,以“之前通知你没看”为由推卸全部责任,且屡次在出现问题时保持沉默,此类行为已非偶然。此外,此前在答辩安排环节,助学点亦未尽到通知义务,以“谁指导论文找谁答辩”“我们以为你不需要申请学位”为由未予安排,而答辩组织本属助学点职责范围。更严重的是,助学点曾通过电话威胁称,若继续投诉将不再负责后续事宜,导致学生在反复“等通知”与“反馈”中延误时机,最终因论文提交方式突变而丧失本次学位申请机会,严重影响个人发展与职业规划。现要求对西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及成都锦江区现代华曦成人培训助学点在此事件中的失职行为启动调查并严肃问责。 一、“按通知来”还是“按承诺来”? 政策缺乏连续性,执行标准不一、承诺无法兑现的问题,不仅反映出学院管理缺乏连续性与诚信意识,更暴露出其程序执行僵化,程序上的死板与对个体遭遇的漠视,将学生推入了“求助无门”的困境,承诺变成“空头支票” 二、沟通机制失灵,责任“集体失踪” 1. 在政策实际执行中,学院与助学点作为信息传递与服务的核心环节,出现了严重的沟通断层与责任推诿。沟通渠道混乱,责任“踢皮球”成常态,回复口径不一,互相推诿。 2. 学院承诺前后不一:学院负责人在关键提交方式上给予学生的答复前后不一。接到投诉回电说明,后续将责任等理由强行归责于学生,罔顾其自身曾作出的明确承诺与指引。 “我不知道谁联系你的” “按照通知要求来” “不清楚谁给你说的” “你不管别人怎么说,就问你看没看通知”
3. 助学点“桥梁”失能:助学点本应是连接学院与学生的服务桥梁,未尽到核实、提醒与协助的基本职责。其在确认“已经提交”后,时隔半月又推翻前论,其行为已构成严重误导。从开始的“等通知”变成“看通知”遇到问题就避重就轻,有恃无恐,默不作声。 承诺后推翻:确认“已经提交”后又改口,不专业,不负责,严重误导及失职; 威胁恐吓:学生曾因论文答辩等安排问题被助学点威胁“再投诉就不管你”; 消极应对:在关键时间节点不主动沟通、不提醒、不协助,导致学生错过申请窗口。 助学点不仅未能履职,反而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路障”及“甩锅者” 。 三、谁为学生的前程“窗口期”负责? 学位证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就业、深造等人生关键步骤。学院政策的随意变动与执行的混乱。学业被当“儿戏”,对学生造成的机会成本与精神压力不容忽视。高等教育机构的管理工作,应以保障学生顺利学业、而非成为学生求学路上的障碍。 四、教育管理,当以学生为本,而非以“通知”为本。 强烈呼吁西华大学校院校对此事予以高度重视,并申请有关部门介入该助学点违规事项调查执行过程中的混乱情况,厘清责任,给学生一个明确、合理且公平的解决方案。同时,应学院深刻反思学位管理政策的制定与传达机制,确保政策的稳定性、执行的规范性、沟通的顺畅性,杜绝此类损害学生权益、有损学校声誉的事件再次发生。
|